房屋建筑加固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对结构性能不足(如承载力不够、稳定性差、耐久性不足)或因功能改造、灾害损伤(地震、火灾等)的建筑进行补强、修复,以提升其安全等级和使用寿命的工程措施。那么,房屋建筑加固根据结构类型(混凝土、钢结构、砌体)和加固目标,常用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类:

1. 混凝土结构加固
混凝土结构(梁、板、柱、墙体)是房屋加固的主要对象,常见方法包括:
增大截面法
原理:在原构件表面新增混凝土和钢筋(如柱外包混凝土、梁底增设钢筋网),扩大截面尺寸以提高承载力。
适用场景:构件承载力严重不足(如老旧房屋柱体配筋不足)、刚度不够(如楼板挠度超标)。
优势:工艺成熟、加固效果显著;劣势:增加结构自重,占用空间(如柱体加粗可能影响通行)。
粘贴纤维复合材(FRP)加固法
原理:将碳纤维布(CFRP)、玻璃纤维布(GFRP)等高性能纤维材料用专用胶粘剂粘贴在构件受拉区或薄弱部位,通过纤维受力分担荷载。
适用场景:梁、板、柱的受拉承载力不足(如梁跨中开裂)、抗震加固(提高延性),尤其适合空间受限或外观要求高的场景(如办公楼、医院)。
优势:自重轻(几乎不增加荷载)、耐腐蚀、施工便捷;劣势:对基层平整度要求高,防火性能较差(需涂刷防火涂料)。
体外预应力加固法
原理:在构件体外设置预应力筋(如钢绞线、碳纤维棒),通过张拉产生预压力,抵消部分荷载应力,提升构件承载力和抗裂性。
适用场景:大跨度梁、板(如厂房吊车梁、桥梁)的承载力不足或挠度超标。
优势:不损伤原结构、加固后构件自重增加少;劣势:对施工精度要求高,需定期维护预应力系统。
置换混凝土法
原理:剔除原构件中强度不足或受损的混凝土(如火灾后疏松的混凝土),替换为高强度混凝土(如 C40/C50),恢复构件性能。
适用场景:局部混凝土质量缺陷(如蜂窝、孔洞)、受腐蚀或高温损伤的构件(如化工厂车间梁柱)。
2. 钢结构加固
钢结构因锈蚀、疲劳、超载等导致性能下降时,常用以下方法:
增补杆件与节点加固
原理:在原结构中增加杆件(如桁架增设斜杆)或加强节点连接(如焊接补强节点板、增加螺栓数量),提高整体稳定性。
适用场景:钢结构框架、桁架的承载力不足或节点松动(如厂房钢结构因吊车荷载增大导致的加固)。
截面补强法
原理:在型钢构件(如钢梁、钢柱)表面焊接钢板或套入套管(如钢管柱外包钢板),扩大截面面积以提高承载力。
适用场景:钢构件因锈蚀导致截面削弱(如露天钢结构柱)、荷载增加需提升强度(如阳台钢梁加固)。
防锈与防腐处理
原理:清除钢结构表面锈蚀层后,涂刷防腐涂料(如环氧富锌漆)或采用热浸镀锌,阻止锈蚀进一步发展。
适用场景:所有钢结构的耐久性加固,尤其潮湿、腐蚀性环境(如地下室、沿海建筑)。
3. 砌体结构加固
砌体结构(砖墙、砖柱)常见于老旧民居、厂房,加固方法包括:
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法
原理:在墙体两侧铺设钢筋网(通常为 Φ6@200 双向钢筋),抹水泥砂浆(厚度 30-50mm),形成复合墙体,提高墙体承载力和抗震性能。
适用场景:砌体墙承载力不足(如承重墙开裂)、抗震设防烈度提高后的加固(如老旧房屋抗震改造)。
增设扶壁柱与拉杆
原理:在墙体薄弱部位增设钢筋混凝土扶壁柱(与墙体整体浇筑),或在墙顶、楼层间设置水平拉杆,增强墙体稳定性。
适用场景:长墙(如仓库外墙)的稳定性不足、墙体因开洞(如新增门窗)导致的局部削弱。
压力灌浆法
原理:通过压力将水泥浆、环氧树脂等浆液注入砌体裂缝或孔隙中,填充缺陷、粘结裂缝,恢复整体性。
适用场景:砌体墙因沉降产生的裂缝(宽度≤5mm)、砂浆强度不足导致的空鼓。
4. 地基与基础加固
当地基沉降过大或基础承载力不足时,需针对性加固:
注浆加固法
原理:向地基土中注入水泥浆、化学浆液,通过填充、胶结土颗粒提高地基承载力,减少沉降。
适用场景:软土地基、砂土地基的加固(如房屋因地基不均匀沉降导致墙体开裂)。
锚杆静压桩法
原理:在基础上预留桩孔,通过液压装置将预制桩(如钢筋混凝土桩)压入地基,利用桩体承担部分上部荷载,减少基础沉降。
适用场景:既有建筑地基承载力严重不足(如桩基老化、地基土液化),且施工空间受限(如室内加固)。
基础加宽法
原理:在原基础外侧浇筑混凝土加宽部分(如条形基础加宽 300-500mm),扩大基础底面积,降低地基反力。
适用场景:基础底面积不足导致的沉降(如老旧房屋加层后基础加固)。